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

「臺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 1984 年」。

當我還是個國中生時,在地理課本上讀到:
「臺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 1984 年」,不疑有他。
直到我大學畢業後,偶然在一張 1930 年代的臺灣地圖上看到三座國家公園時,著實吃了一驚。

這三座國家公園分別位於大屯(陽明山)、次高タロコ(太魯閣)、新高阿里山,當時稱為國立公園。
大屯國立公園算是當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前身,除此之外,其範圍還包含淡水河左岸的觀音山。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 (次高山即為雪山、タロコ即為太魯閣) 除了涵蓋當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全部與雪霸國家公園的大部分,其西南角還延伸至霧社。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(新高山即為玉山) 的範圍也比當今玉山國家公園大得多,將阿里山包含在內。

這三處國立公園於 1935 年被指定為候補地,於 1937 年正式成立。事實上,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教授早坂一 郎 先生,主張再追加恆春半島為國立公園。他在 1936 年的論文中指出,國立公園的選定應著重地景之獨特性。他認為次高タロコ與新高阿里山的同質性太高,倒是恆春半島擁有當時日本國內唯一的熱帶雨林地景,不應成為遺珠。他的構想,直到 1984 年才由墾丁國家公園落實。不過,至少戰前臺灣已擁有三處國立公園,則是毫無疑問的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