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

太漂亮了....菱角田才有的臺灣水雉

太漂亮了....菱角田才有的臺灣水雉
看起來像畫
但卻是真的

台灣水雉,台南縣縣鳥,學名為"雉尾水雉"。
是台灣稀有的留鳥,雖然在台灣各地都有發現牠的蹤跡,但大多是以北回歸線以南為主要棲息範圍。經常棲息在菱角田間,故農民多稱之為菱角鳥。

由於體態優雅,繁殖時期羽色亮麗,而有『凌波仙子』的美稱。

在台灣所見到的這種水雉,是全世界八種中唯一具有繁殖羽(夏羽)與非繁殖羽(冬羽)不同形態,以及定期遷移的習性。
5月至9月間是水雉主要的繁殖季節。這時期水雉有著黑、白、黃三色相間的繁殖羽。體長約39~58公分,頭及前頸白色,後頸有金黃色的斑塊,周圍有黑色細線與白色羽區分。體背大致呈銅褐色,腹部黑褐色,其餘大多呈白色。

1865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(Robert Swinhoe)於高雄大水塘採集到第一筆水雉紀錄,為台灣水雉正式記錄的開始。
在日據時代便被列為天然的紀念物,當時在宜蘭、台北、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彰化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、台東等地,均可見其蹤影。
民國70年以前,左營為台灣水雉最易發現地區,與彰化全興、屏東林邊、台南官田為水雉四大棲地。
由於土地的開發和環境的破壞,目前僅能在台南八掌溪至曾文溪兩溪間平原區域的菱角田中發現。農委會於民國78年公告水雉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之保育類動物。

1992年,行政院核定高速鐵路路線時,規劃路線經過水雉重要棲息地 ── 台南縣官田鄉葫蘆埤、德元埤。

1998年,環保署通過「高速鐵路水雉等保育計畫」,要求開發單位交通部高鐵局及高鐵公司,必須依據環評承諾事項,據以執行施工中之保育計畫,正式展開保育團體與開發單位共同為水雉努力的故事。

台灣高鐵公司自1998年尚未興建動工前,即租地協助水雉人工棲地的營造維護,並嚴格執行水雉繁殖期不在鄰近區域進行下部結構施工等規定。

逾10年來,在交通部、台南縣政府、中華民國野鳥協會及台灣高鐵公司共同努力下,水雉數量從早期的十位數,逐漸倍數成長,截至2007年,台南地區的水雉數量已近300隻,是少見開發與保育共存的成功案例,備受國際環保單位關注。

截至2008年,在水雉復育與野生動物監測等生態保育工作上,台灣高鐵公司已投入近4千萬元。台灣高鐵公司未來仍將持續參與生態保育工作,扮演長期而穩定的保育支持者,希望更多人一起關心水雉生態及環境保育工作。

2000年11月,國際知名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(Dr. Jane Goodall)首次親訪水雉復育情形,高度肯定台灣高鐵公司主動參與生態保育工作,日後並多次於國際演講中展示水雉的羽毛,將台灣成功復育水雉的案例傳播到世界各地。
2008年11月26日珍古德博士搭乘高鐵再度造訪「水雉生態教育園區」

進階閱讀

http://webmail.ysps.tp.edu.tw/~hing/@bird.htm

http://www.wetland.org.tw/jacana/jacana-know.html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