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西洋建築看石柱

圖文攝影:劉三旅遊日記

幾天前在台北市觀光傳播局舉辦的城市導覽員訓練中,李乾朗教授談到很多日治時期遺留未被拆除的西洋建築,一般在這些西洋建築裡,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彷歐洲各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,劉三就將以前所拍的一些照片,整理出來對照,作為功課複習複習,這次就以門面的柱子首先談起。

希臘最早期在多立克(Doric)地區發展出的柱式稱多立克式柱(Doric column),出現於西元前七世紀,盛行於希臘本土及西西里島,它的特徵是沒有柱基,柱身直接立於建築台基上,柱身有大約由20個圓弧形柱溝(又叫溝槽)組成,而柱頭只是一圈圓形無裝飾的盤狀體構成,柱頭之上即是一條表面光滑的長石做為橫樑,橫樑之上是有間隔的額枋,在其上則是呈一個大三角形的山牆結構,蓋住整個列柱面,這就是多立克式柱神廟的基本模式。

西元前六世紀,在愛奧尼克地區(Ionic)又出現了第二種風格的柱式,盛行於愛琴海島上以及小亞細亞之海岸線地區。其與多立克式柱最大不同處在其柱頭有渦耳狀(Volute)或羊角狀的裝飾物出現,有時在渦耳狀結構中間有蛋形飾物,同時也出現了柱基的結構,讓柱身座落於柱基上,才再立於台基平面上。愛奧尼克式的柱身也有柱溝,但卻不像多立克式的那樣尖峭,又因為柱頭出現有美感的渦耳狀裝飾,有時柱基也有精美的彫飾花紋,使得愛奧尼克列柱看起來比較柔美。若說多立克式柱子是給人一種粗壯樸實的男性美,則毫無疑問的愛奧尼克式柱就像一位纖纖女子。

柯林斯式(Corinthian)出現於西元前五世紀末,據記載是由建築師卡利曼裘斯Callimachus發明於科林斯,故名之。因為科林斯式柱與愛奧尼克柱最大的差別在柱頭的裝飾,因此有人認為科林斯式柱其實只是愛奧尼克式的衍生型式。以圍繞芼茛苕葉ㄌㄧㄤˊㄊㄧㄠˊ﹝Acanthus﹞的方式來表現柱頭,使它能夠從各個方向被欣賞。據說在古希臘時期,人們很喜歡用一種叫芼莨苕 (Acanthus)的植物去祭祀逝去的先人,有次有位女孩提著裝著莨苕的籃子去掃墓,離開時把籃子遺留在地上,於是莨苕的葉子長到籃子外,而被一位路過的建築師看到,突然靈感出現,將之造形用於列柱的柱頭上,而創造出柯林斯式柱。

發展至此,花俏華麗的柱頭已無關結構與建築,而純為美感而來。後來,羅馬時期,多立克式柱身的溝槽不見了,柱身變得粗壯,也加上了柱基,變成了托斯坎柱式(Tuscan),而柱頭的裝飾更由單一的渦耳狀或草葉狀,組合在一起形成複合式柱頭(Composite),這五種柱式就稱為羅馬五柱式。

註:莨苕是原產自歐洲的一類草本植物的總稱,共有20個品種。莨苕是一種有觀賞價值的植物,其葉子葉片較大,業邊帶刺,開有白色、粉色、红色、淡紫色的花朵。莨苕是一種多年生早本植物,但是如果冬季的温度低於零下7 攝氏度時,莨苕也難以存活。在中國叫紫葳。紫葳科紫葳屬,落葉攀緣蔓性木本。借氣根攀緣而上,可達十餘 公尺。羽狀複葉,對生,小葉卵形。花冠略成脣形,秋天開赤黃色花。可供觀賞﹑ 入藥。爾雅˙釋草:苕,陵苕。或稱為凌苕、凌霄、陵苕。

沒有留言: